芬兰教育为何情愿“放养”而不要应试
日期:05-05 来源:未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的国际学生评估(PISA)测试,从2000年开始每三年举行一次(第一次只有阅读一科,2003年添加了数学,2006年添加了科学)。参与国越来越多,权威性越来越高。在2018年的测试中,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四省市作为一个整体取得了全部三项科目第一,引起一阵亢奋。其实,每次测试成绩“发榜”都在国际媒体引起震动,甚至影响到很多国家的教育政策。比如,最早的两次测试,德国分数很低,在德国引发了所谓“PISA震撼”,导致德国的一系列义务教育改革。如今德国急起直追,成绩和排名都稳定提高。
特别引人注目的是:2000年的第一次PISA测试,芬兰是世界第一;2003年芬兰阅读和科学都是第一,只是数学的头名让给香港而屈居第二。2006年,芬兰科学第一,阅读和数学第二,依然雄居榜首。这种综合优势到2012年则被亚洲国家全面赶超。2018年,芬兰哪怕在西方国家中也不是头名,已经被邻国爱沙尼亚全面超出。芬兰的成绩,一直在持续下降。
但是,西方的“芬兰教育热”却有增无已,乃至有了教育旅游热。如今到芬兰访问学校,要缴1200欧元!很多人也顺道访问爱沙尼亚,让这个刚独立不久的小国格外自豪。而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,如韩国、日本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等,虽然排名都在西方国家之前,却都很少被正面提及。
这究竟是文化偏见,还是教育哲学和目标的不同?
西方国家普遍效法芬兰,在于他们相信以芬兰代表的北欧国家,找到了一条不用亚洲式的高压来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。更为重要的是,以考试成绩为教育核心的亚洲国家,往往有一种拼排名的心态,甚至有些学校的课程根据PISA的题型进行改革。芬兰则正好相反。早在1996年,英国学者到芬兰考察就发现,芬兰的课堂教学非常标准,每个学校都质量相当,用的都是同样的教材,讲法也都一样。这种严格的规范和高度标准化,显示了巨大的应试能力。芬兰作为一个不考试的国家,居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PISA测试中领先于世。
然而,恰恰是在这“世界第一”的荣光中,芬兰开始改革,导致分数每况愈下。赫尔辛基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PISA的数据,得出的结论是:给孩子们越多的自由,他们在数学和科学上的考试成绩就越差。在阅读上,芬兰试图寻求一种在自由阅读和教材导向之间的完美平衡,结果是很难找到。但是芬兰还是决定给学生们越来越多的自由。一些没有教室的教育机构纷纷建立起来,并大胆试验没有明确学科界限的课程。
几年前,美国教育专家到芬兰考察就发现,芬兰学生放松得出奇。学校里很少考试,学生们也从来不按能力分班。这等于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竞争的理由。这样,学生们就更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兴趣上。
芬兰教育的魅力,就如同芬兰作家所创造的Moomins(莫咪),童话般地让世界着魔。这种教育的核心,就是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而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,必须立足于幸福的童年。
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句名言:每当你告诉孩子一个问题的答案时,你就剥夺了她(或他)自己发现那个答案的机会。教育的一条底线,就是不要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和青春。
上一篇:B站这段演讲刷屏: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是年轻人
下一篇:“五一”小长假超1亿人次出游消费475.6亿 本地游、周边游率先回
联系我们:中侦之窗
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、由企业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,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