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阳光照进屋里,也照进了老百姓的心里”

日期:08-03 来源:未知

 “昨儿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,我赶早把西红柿摘了几个大的,怕被风吹掉了。结果,瞧这大晴天!”70岁的董大妈,一边拾掇着摆在自家院里的十几盆各色菜苗,一边对老伴儿念叨起天气。

 
  她的老伴儿——71岁的崇宝才大爷,则向来访的我们,仔细地介绍起这一方小园地。“我们老两口,种的茄子、黄瓜、西红柿、辣椒,什么都有。看着没,那边架子上,结的南瓜!天天一大早,老伴儿就给我叫起来,‘赶快的,弄点水,浇水’。嗨,养它们也不轻松!”
 
  说起这点儿幸福的“小麻烦”,老人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。然而,几年前,他们的生活还陷在真真正正的“大烦恼”里——居住条件太差。
 
  崇宝才是满族人,一家人在北京市东城区福祥社区雨儿胡同30号院住了30多年。
 
  这条全长343米、东西走向的雨儿胡同,建于明代,东接北京著名的旅游景区南锣鼓巷,西邻玉河故道遗址,是典型的老城胡同,留存了独特的历史文化。但对住在胡同里的居民来说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这里是拥挤、杂乱的生活空间。
 
  “这个院子过去是清代值年旗衙门的杂物房,不是正经四合院布局,有南中北三排房子。后来收归国有,作为直管公房,租给我们住房困难的职工家庭居住。”
 
  1988年,崇宝才一家三口搬进30号院中间排一间北向的小屋。那时,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,住了14户居民,每户的居住面积也就十几平方米。
 
  谁家都不够住,怎么办?只能不断在院子里私搭乱建。“自家门口,往前推一块,就搭出个厨房。等家里孩子大了,也没地方住,把厨房再扩大点,连住人再带上做饭都在一块儿。自建房把院子里的过道挤得,大概齐就剩下1米宽。”回忆起当年的艰辛,崇宝才连连摇头。
 
  厕所,只有胡同里的公厕。遇上下雨、下雪,上了年纪的人用起来特别不方便。冬天,得烧炉子。各家都在窗根儿底下,垒个池子放煤,一个取暖季要用上近千块。雨天,只能蹚水进院。整个院子只有一处排水口,雨后几天,屋子里都潮乎乎的。
 
  2015年,胡同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的解决迎来转机。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雨儿、帽儿、蓑衣、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,通过“申请式腾退”的创新政策,对雨儿胡同30号、20号、4号等一批院落进行腾退改造。
 
  “当时是自愿申请,可以选择留下来,或者搬迁出去住楼房。院里的老邻居有12户选择了搬走。我们家和另一户决定继续住这里。”崇宝才告诉记者,自己想继续住在胡同,一方面是因为已经在这儿过了大半辈子,熟悉,有感情;另一方面,也是顾虑到家中的实际困难。“我和老伴儿身体都不好,孩子也有重病,每周要去附近的医院做治疗,图住这儿方便。”
 
  等着、盼着,老院子动工了。拆除违建、原址修缮,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派来的设计师,针对每家的需求进行“一户一设计”。
 
  原本,设计师想将院内各屋的门统一做成木门。但崇宝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“我担心木门会受潮、变形,冬天关不紧、不保暖,就跟他们提出装断桥铝的门。设计师说‘没问题’!后来,他们做了双层门。里面一扇是断桥铝的,严实;外门还是木头的,但把门上的玻璃改成铁纱网,当做纱门。这样既和其他屋门风格统一,又满足了我家的需求。”
 
  院子改造期间,崇宝才没事儿就回来看看,提提意见,对这个新家越瞧越满意。2019年11月,崇宝才和家人终于住进新屋。
 
  之前,一家人挤一间房,现在住户少了,院儿的屋子有富余了,崇宝才又申请多租了两间。“现在我们交的房租包括两部分,原来住的房间再加上新申请的改善性住房,每个月一千多元,不贵,我们老两口的退休金能承受。”
 
  如今的30号院,既保留了老胡同的特色,又美观宜居。朱红色的大院门,上面挂着“雨儿人家”的匾额。推门进来,绕过影壁,眼前豁然开朗。三排房子漆成统一的棕木色,雅致而有古韵;屋顶布着青瓦,地上铺着灰砖,宽阔敞亮;廊架上攀爬着绿萝,下面摆放几把桌椅;独立的厨房、卫生间,一应俱全。
 
  “您看看这个设计,非常好!”崇大爷特意指着地上一条不到1厘米宽、几乎贯穿整个院子的长缝隙告诉记者:“这叫‘线性排水’,排积水特别快。经过这两年夏天几次大雨,什么事儿都没有!”
 
  除了供两户居民居住,改造后的30号院还实现了“共生院”的功能,将多余空房用做福祥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。有的屋子布置成居民议事厅,有的屋子陈列着具有年代感的生活老物件儿,还有一个“老胡同·现代生活”陈列展,记录了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修缮整治的全过程。
 
  “我现在非常幸福。这么说吧,看过这院子的人,没有不羡慕的!”崇宝才自豪地说:“原来院子里都是自建房,互相挡着,阳光都进不来。但如今,阳光照进屋里,也照进了老百姓的心里!”
 
  聊着聊着,已近中午,到了做午饭的时间。崇大爷骑着小电瓶车,胡同口往北一拐,不到300米就有一个小菜市场。买完了黄瓜、凉皮,在回来的路上,崇大爷笑着跟记者调侃:“瞧,这儿生活多便利!我给自己定了个‘小目标’,先活到80岁,往后再活到90岁。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,更得好好活着,您说是不是?”
 
  (本文配图均由海外网付勇超摄)
 
  记者手记
 
  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
 
  “住有所居”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住房问题,中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。
 
  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。刚毕业的年轻人、进城打工的“新市民”,可以选择租金低廉的保障性租赁住房;想拥有一个家,又担心房价的城市家庭,可以选择共有产权住房。如今,已有2亿多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,低保、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,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效改善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,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,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,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。
 
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。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,城市建设重点已转入对存量的提质增效阶段。改造城镇老旧小区,成为促进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。完善水、电、路、气、信等配套基础设施,因地制宜增加养老、托育、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,极大程度地改善了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。
 
  从“安居”到“优居”,中国百姓在实现住房幸福的路上“一个都不能少”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 
 


上一篇:还手就变成互殴?须以法律撑起“正当防卫”的蓝天
下一篇:列车长卢雅静:见证中国高铁跑出加速度

联系我们:中侦之窗
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、由企业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,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。